天津為明國際學校-光耀百年,逐夢明天
初中動態
573次

制作:徐海桐 攝影:初中部全體教師
撰稿:袁玫
初審:張蘇
終審:姜民
5月16日,研學的第三天,同學們懷著無比興奮的心情,搭乘著旅游車來到了位于北京海淀區的紫御灣碼頭。這條運河歷史悠久,是當年乾隆皇帝去往萬壽寺為母親祈福祝壽及皇室去往頤和園的專用河道。同學們按照秩序依次乘船,在游船上可以看到沿岸兩邊種植的柳樹和桃樹,享受著微風拂過,感受著運河深厚的文化底蘊。隨后,師生們乘船來到了南宮門,在這里開啟了頤和園之旅。

同學們跟著老師的步伐,一起穿越回清朝,對清朝276年的歷史—從清太祖入關,到康乾盛世,清朝由盛至衰,慈禧垂簾聽政,到最后溥儀出宮進行了詳細的了解。
頤和園的前身是清漪園,是乾隆皇帝為了給皇太后賀壽而建造,就建在了萬壽山和昆明湖之間。為了取個好兆頭,當初開始籌建頤和園的時候,乾隆皇帝親自設計,下令將昆明湖修為里湖和外湖。從遠處俯瞰整個昆明湖,竟然形成一個壽桃的形狀。加上整個頤和園是依附著萬壽山而建,所以便有了“福山壽?!钡暮靡忸^。

緊接著,師生們來到了位于頤和園萬壽山東部的益壽堂,蒼松翠柏之中,隱藏著一座坐北朝南的傳統四合院住宅式建筑,院門是一殿一卷式的垂花門,上懸匾額“益壽堂”。70年前,也就是新中國建國前夕,昔日的皇家園林頤和園中走來了一群不同尋常的客人,中國的歷史也翻開了嶄新的篇章。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澤東主席率中共中央機關和解放軍總部從西柏坡出發,離開了中國革命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前往古都北平,正式踏上了“進京趕考”的偉大征程。昔日偏居皇家園林一隅的頤和園益壽堂,就這樣見證了中共領袖高瞻遠矚之姿、運籌帷幄之神、虛懷若谷之誠,成為了中國共產黨人“進京趕考”的第一站!同學們深深地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同時深受鼓舞,立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發奮讀書!

接著,我們跟著導游來到了樂壽堂。頤和園的居住區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樂壽堂是這部分的主建筑。庭內陳放著銅鶴、銅鹿、銅花瓶,寓意“六和太平”。還種有各類名貴花卉,特別是玉蘭、海棠、牡丹等,寓意“玉堂富貴”。
三天的研學就在愉快、不舍的氣氛中結束了。相信孩子們都有滿滿的收獲。不僅增進了同學之間的感情,更鍛煉了獨立生活的能力,為今后的學習與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孩子們也開闊了眼界,激發了探索新興行業的興趣;最最關鍵的是,是增強了孩子們的愛國主義精神,樹立民族自豪感。
活動結束后,同學們紛紛在研學手冊上寫下了這次活動的感想和對未來的愿景,讓研學活動變得更加有意義。
